第四十二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


 
第四十二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
 

 

  《宗镜录》第四十四卷,从这里开始,讲到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生灭,一切法有生有死、有断有常,是跳动性、间隔性的。不生不灭,是讲宇宙万有形而上的本体,是永恒的,然而它不同于普通物质,不能以物质的概念来认识它,也不是我们平常意识的心。

  这个道理在理解上并不困难,但要实证却太难太不容易。因为一提到不生不灭、永恒存在,人的下意识观念就会想象一个物体摆在那里不动。

  比如说一座大山,几百年、几千年好像都是那一座山。又好比一块石头,好像永远没有变动过。事实上,一座山也好、一块石头也好,随时都在变化中,山不断有尘土加上而变大,或其它原因而变小。如果把形而上的本体当成一个物体摆在那里不动,这在佛学上犯了观念上的错误,即所谓“常见”。

  常见认为永远存在,象许多宗教讲宇宙万有的主宰,永远都是主宰、永远存在。有些宗教说人死了是休息,等到世界末日来临,人要复活接受主宰最后的审判,这种认为生命永远存在的看法就是“常见”。

  另一种不属于宗教的观念,是科学上唯物哲学的论调,即佛学所谓的“断见”,这类论点认为人死了就没有了,一切事情过去就是过去,昨天一件事过去了就没有了;今天同样的事,不是昨天那件事,是两回事;明天的更不是今天的。“断同”认为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东西,所谓“见”就是观念,一般讲到生灭的观念,研究佛学也好、哲学也好,或者讲普通做人的观念,我们自己反省,不断在断见或常见中争执,把思想搅乱了!

  前两次提到?迦牟尼佛与阿难“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的论辩。他们拿眼睛做比方,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着明暗而变化,说明了能见之性真录不变,变化、生灭的只是现象;能使你生灭的那个并没有生灭。根据?迦牟尼佛与阿难二人辩论的事实,开眼见明、闭眼见暗,不错;能见明见暗的没有变动,也不错。然而我们可以提出一问题:这属于现有生命活着时候的情形,假定我们这个现有生命死了,眼睛也坏了,这个时候,它这个见性怎么样永恒存在?理论上有,事实上求证非常困难。我们上次讨论到此,现在还在这个范围,永明寿禅师继续引用解释:

  如大智度论云: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

  永明寿禅师著作《宗镜录》为了说明八还辩见,能见与所见、生灭与不生灭的功能,他强调一个不生灭性,因此引用比佛晚七百年的龙树菩萨所著的《大智度论》。佛所说的记载谓之经;后世诸大菩萨的说法与文字记录谓之论。《大智度论》属于大般若宗,即所谓性宗,是有名的一部大论,大家念《心经》或《金刚经》,甚至于谈明心见性的理论,非读这本经典不可。我们先解释其原文。

  “当知”,我们应当知道。“色”,一般的了解是颜色,除了佛法以外,世俗中各种乱七八糟的书籍,差不多都用色代表男色或女色,指男人或女人的漂亮,这个说法太笼统狭隘。佛法所说的色有四个重点:显色、形色、有表色、无表色。显色指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形色:长短、方圆、大小。有表色:指事物的伸屈、旋转等现象。无表色:没有办法表达,比如物理学所说的电子、原子分析到最后,它真有物质可以拿到吗?没有,但是它有这个作用,科学上叫功能,它接近于抽象,没有形态的,甚至我们的思想观念,也有这么一个作用,这都属于无表色,没有办法用一个实际的东西表示出来。红黄蓝赤黑、长短、方圆可以表示出来,无表色则没有办法表示。学科学的知道,能量可以用数据、数理表达,实际上却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东西。

  以上是简单的分析,归纳起来都谓之色,严格分析的话还有很多。以现代观念来说,色代表了物质的东西,很多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都属于这个色。好了,这个观念我们了解了,现在再把它简化,什么是色?就是有一个东西,不管是具体或抽象的东西,你不要再分析什么是东西?说东是东、西是西、南是南、北是北,那就糟了!

  《大智度论》告诉我们,当我们知道有一个东西产生,“但是空生”,只是空生。“但书”在古文有时当否定词,例如法律条文有“但书”规定。《大智度论》的“但是”并非“但书”之意。当知色生时,只是空的生;当知色灭时,只是空的灭。这里有个问题,稍后讨论。我们先了解文字。“色灭时”,外面的东西,死亡、过去、没有了,也是空的灭。《大智度论》讲这四句话,以现代观念来说,当我们看一个东西“有”,是空的生出来,“没有”并不是真的没有,只是空的没有。这样解释不知了解了吗?似乎没有懂!

  刚才说这里有个问题,一般看佛经,看到“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认为佛法讲一切是空的,空生空灭。在座有许多初学佛者,也有不少研究佛学多年者,我们反省,当看到佛经这类说法时,把这个“空”当成什么?我可以武断地说(也许并不武断),一般人下意识观念都把“空”当成没有,这是第一个错误观念。第二个错误,把“空”构成一个本体,有个空摆在那里。不管哪一种错误观念,把空当成没有,等于唯物论者的断见;下意识有个空的观念摆在那里,则落于常见。研究佛学或念佛经,尽管一天到晚空啊空地念,甚至民间流传的济公传,唱“天也空,地也空,生也空,死也空”,什么都空,一边念,一边讲对,很高兴!其实你根本不空,因为你很高兴,还是抓着一个东西。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佛经翻成中国文字非常困难。古代翻译与现代不同,现代人学了八、九和年乃至十年的英文,以为自己懂了英文,或者外国人到中国学三、五年中文,就认为自己懂了中文,其实不然。文字的了解同语言一样,很难!我们与最亲近的父母,彼此在言语沟通上都会产生误会,更何况又有文字语言的阻碍,想了解文字语言的本意太难了!因此,当初翻译佛经,非一人之力怕为,而是集中数百人、数千人,讨论数月后才确定句子,可是还是出了毛病。出什么毛病?“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对这个“空”字,我们看佛经就容易发生前述的两个问题。

  现在提醒青年同学研究佛学的注意,《大智度论》这四句话是讲“色”与“空”的分析,换句话说,是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一粒种子从土地冒芽生长,“但是空生”,这个空不是物理世界虚空的空。佛经上对“空”字运用大致有三种观念:有时指物理世界虚空的空;有时代表形而上、抽象的、绝对的空无;有时代表本体的无中生有,有了以后,回到无的境界,本体的空。在某一种经典、某一词句上用法不同,理念理解就有不同。如果只以一个观念看佛经所有的空,同时理解成没有,那真变成闽南话“空空”了!

  费了半天功夫,使大家一步步了解《大智度论》这几句话。当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物质生起存在时,“但是空生”。比如一粒种子,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果落,没有了吗?并非没有,因为种子还存在。“但是空灭”只是在虚空的境界中看到好像没有,这个后面则代表另一个生命的有。这就说明色相、一切境界的生灭变化,只是现象的变化,能使色相生灭变化的那个形而上的本体没有动过。《大智度论》与佛经的高明在何处!它只告诉你,这一切的生灭都是空花,变化无常,它使我们了解这个,体会求证到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但是佛经上绝不那么说,说一切变化生灭是空花,而就在这空花以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这不是佛法。为什么不是佛法,佛法不会那么差劲,因为这种说法,容易使人在观念上,走入另一个狭谷,钻入牛角尖,认为有个东西,诱导有佛可成。

  所以印度的因明(逻辑)除讲究能立外,更重能破,各种认识上的盲点都要破除。后来禅宗的教育法也是这样,你问一个问题,认为这样,他说不是的;你认为那样,他又说不是的;都把你破,四面八方都不是,“是的”在哪里?“是的”你去找!告诉你一个“是的”又变成“不是的”。这是他在教育上最高明的逻辑方法。所以能破,自然能建立一个东西。人的知识、智慧,建立一个东西,马上被建立的东西粘住了。佛法基本上叫你不执著,因为人喜欢去抓一个东西,认为有佛可成,有道可修。“如果说这里面进去什么都没有,那我进去干什么?用为着!”人会犯这样错误的观念。因此佛的教育法就是能破了,你去求证,这个不生灭你去找。

  有一本书《中论》,也是龙树菩萨著的。又叫《中观论》,由佛法辩证空有的问题,而提出“中”,由因为空有相对落于一边。可是,建立一个中,中也变成边了,大家又死死抓住一个中观。后世修行批评人家修的不对,问他修什么?他说修中观的,中观对了吗?有中就落边了!比如一个东西有两边,两边都不对,那么中才对吗?有边与中,又是相对。所以建立一个名相很难!禅宗祖师有一句话:“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一个人如果说一句很对头的话,建立一个宗旨,完了!“千古系驴橛”,等于搭一个石椿子或木椿子。过去农业社会长途旅行,骑马或骑驴,途中休息,怕马跑掉,就搭个石椿或木椿拴马,从此以后,凡是经过此处休息的人,就把马拴在椿子上。所以,建立一个东西后,大家的观念就向那里头抓。等于刚才讲佛法谈空,大家学佛打坐拼命找空,这在理论上多冤枉!问他:“干什么打坐?”“想证空性。”“那你坐在这里干嘛?”“求空啊!”聪明人只好对他笑一笑!这不是背道而驰吗?空就是空,用那么大一个力量去找一个空,结果坐了半天都不空。中观的道理也是一样。

              缘非缘 物非物

  中观论偈云: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故知万法既不从缘生,亦不非缘生。

  这些逻辑观念真要命!据我几十年经验,中国人的个性对这种用逻辑方法说明的论述,不大欢迎,因为太费脑筋。如唯识、法相不容易发达,而《金刚经》、《阿弥陀经》因简单明了,很容易流传。

  “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佛经讲形而下的世界万有的现象,皆是因缘和合而来。象我们聚在这里也是缘起,因为诸位都是缘,很多缘凑拢,我也凑这个缘上来吹牛。换句话说,你们想找一个人乱吹,象我这样肯吹的这个缘也很难啊!必须要有我这个缘,大家蜞在一块听我吹,这都是缘起。一幢房子的建筑,钢筋、水泥、砂子、木料、木工,统统是缘起和合。佛法不承认有一个万物之主,世界上没有一个主宰,万物皆是因缘所生。但这个因缘怎么来?不是自然来。如果自然来的话,泥土里自然生出稻谷,谷子自然裂开跳进我们嘴巴,这是不可能的。必须把米磨去糠,合水、火、电锅而煮成饭。所以,没有一个东西不是因缘生。

  佛法讲一切都是因缘,但是到了《中论》,他叫我们进一步认识,不但没有主宰,不是自然来,连“缘生”这个道理也是方便,没有一样东西真的从缘生。比如十个指头是十个因,十指合并是一个形状;八指合并又是一个形状,这个形状是从因缘来,但是只要变动一个因缘,随时没有,一因缘凑拢的东西,非散、非变去不可,从生灭中,我们了解“无物从缘起”,那么你说没有了吗?没有不是唯物论的没有,它又有因缘所生的假象。

  “起唯诸缘起”,一切万有生起是靠因缘凑合而生。

  “灭唯诸缘灭”,一个物质构成后,也不大容易灭,要一切的缘都散掉才灭,不是一下子就完了。茶杯因各种因缘物质而制成,摔破后完整的杯形虽没有,玻璃碴子还存在,从破玻璃渣磨成粉,变成窃,还要经过许多阶段,等一切缘散尽了才灭掉,这个道理很清楚。

  “故知万法既不从缘生,亦不非缘生。”有一年打七,提到《楞严经》“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既非因缘也非自然,有几位大居士,年龄老大、资历也久一点,所谓老大就是老化。当然,他们对我客气,当面不讲,背后说我讲错了,“既非因缘又非自然”那是什么东西?人家问我,我也忙,懒得理,错了就错了,反正我一天到晚说错话,已经把它说错了嘛!没有关系,说错就好了嘛!后来这位问的同学紧跟着屁股后面转,我说你怎么那么笨?自己不去找《楞严经》看看,又不是我讲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我说错了,佛也说错了?!

  谁知道佛有时讲因缘所生,为什么在这些经典上,又把因缘的理论推翻了?因为讲因缘所生,是指现象界而言,形而下万有的存在与生灭都是缘生缘灭。形而上的本体,不是因缘能生,也不是因缘能灭,所以叫“不生不灭”。所以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很自然的道理。可是这些老大,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教育上很痛苦。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我说人生有三苦,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

              龟迹能卜空有迷

  万法既不从缘生,不是因缘能生万法,这句话已经令人摸不着头脑,跟着又说“亦不非缘生”。佛经的说法,能建能离,建立一个东西,马上就扫掉,所以禅宗有一个比方:“灵龟扫迹”。通灵的乌龟在地上爬,爬过的地方留下印子,乌龟尾巴立即把印子扫掉,使你找不到。等于高明的小偷戴上手套、套上塑胶袜,偷完东西后,连手印都不留。

  因缘不能生法,如果因缘能生法,生出应该永远存在,但是生出马上就不存在,所以说“既不从缘生”,说了“既不从缘生”,马上又说不对,“亦不非缘生”,也不能说不是缘生,也是缘生,即生即灭,即灭即生,不知讲些什么?其实已经把形而上的道理讲得很清楚了。

  那么,永明寿禅师已经引用了两段经文,一段是《大智度论》,一段是《中观论》的偈,说明生灭与不生灭的理由,还没有说完。

  “又不空亦不生,空亦不生。”

  诸位做功夫,求证佛法的人更要注意了!永明寿禅师告诉我们“不空亦不生”,真正的形而上、至性的本体不是空。那么,不是空就是有吗?也不是有。“生而不生”、“空而不空”、“有而非有”。有,不是世俗的有一个东西。有,硬是有,大家看到有;我说现在这里有一枝笔,大家看到没有笔,可是在观念里有,这个观念是空的。所以不空也不生。虽然生出万有,生而不生等于没有生。

  第二句话更要注意!“空亦不生”,如果有一个空的存在,生出一个空来,那不对的。学佛修道的人,打坐修了半天,“唔!今天很有进步,坐到空了。”那应该说:“恭喜你,你象生小孩生出一个空了。”你看这不是犯了错误!既然空,怎么还有个境界?空也不生,连空也没有,空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