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

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

  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

  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死实果疾犹存。如《净名疏》问:实报无障碍土,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因疾。答:开菩萨自体法界缘集,即有四分。

  维摩居士是金粟如来乘愿来为释迦佛护法,本是妙觉之佛,却在现在佛的法运中示现、权作等觉菩萨。等觉就是已经与彻底觉悟、觉行圆满的妙觉之佛相等,但又有极些微的差别,虽有极些微的差别,而事实上也可说与佛相等了。这里是说已经达到等觉的维摩居士还有一点极微细在因位的无明未消,因此仍有疾病的果相呈现出来。这里面包含的佛理实在是太深微了,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得清的。

  “如《净名疏》问”,“疏”是现代文章所谓的“注解”。疏就是把它清理,等于我们那个梳头发的梳子。头发乱了把它一条一条梳清楚。古制的经文把它用文字的科学条理、系统地整理出来的著作就称为“疏”。“如净名疏问”,这是智者大师在《净名经》注解中的句。

  “实报无障碍土,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因疾”,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这个世界?有!距离我们很远很远。反过来说,阿弥陀佛讲经也会告诉他们国土的人,要好好修呀!假如不好好修,将来会像东方裟婆世界的人一样,连刮风下雨都麻烦痛苦得不得了!那些菩萨们听了之后,也想,哦!在距东方十万亿佛土那么远、那么远有个地方叫做娑婆世界。这个叫实报的国土。但是佛的国土是“实报无障碍土”,是由于已经证悟了空理而显现的没有障碍的国度。由净土宗的经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国土的由来,也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有关,而且这四十八大愿还是归纳性的,如果仔细地演绎开来,那可说是天罗地网一般含盖了巨细靡遗的众生品类,能化度不同根性的有情。这是在修行初发心的时候这么诚恳,假使我成佛了,与我在一起的人都没有生老病死苦等等,这就叫愿力。就像一个作生意的人,发誓说如果我发财了,我要盖三十层楼的洋房,每个朋友都有两个房间且不需要付水电费,还提供饮食。阿弥陀佛发了个愿,盖了个极乐世界,而且还盖得那么好。到了那里想穿衣服,衣服就马上到了身上,手都不要伸。想到吃的,食物就到了胃,嘴巴连张开都不用,而且一切还不止于此。

  这样的世界我们看起来像神话,然而并不是神话。假使有一个有力量的人,要造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凡是跟我认识的人,都到我那里住,生活都不要愁,你们爱打坐就打坐,爱打滚的就打滚,反正都叫打嘛!你怎么打都可以。只要这人有心有力量是可以做到的。阿弥陀佛建构极乐世界,他的愿当然不是一次发的,他的愿力越发越大,最后能集其大成。杜甫,唐朝那个穷得一遢糊涂的诗人,他却发了一个很有名的愿:“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说到发愿,你也发愿,我也发愿,我们的愿怎么完不成呢?愿要配上行啊!千万不要以为在佛前面跪一下、拜一下,我发愿了!这拜一下,一切众生都得好处。你自己都没有得,哪有这样大的本事。这不是愿吗?这是愿,你个人先培养你自己心理的善念,这是慈悲的开始,既然是慈悲的开始,愿力就要去实践,实践圆满了那个果位便成就了。像阿弥陀佛成就了极乐世界,像世界上有些人立志,我要做一番事业,却说我不是愿力啦,我不过是做工程发财而已。这不算是愿力吗?这就是愿力,你一个工程庇荫多少人啊!六百人,你这个愿力蛮大的。六百人,一个人八佰块钱一个月,回去包括老婆儿女的生活,起码养了四口,这样算起来,起码有二、三千人靠你吃饭。你垮了,这几千人就麻烦了!虽然这非大愿,也是愿。

  如果我们打起坐来观想一下,我要供养佛,这样修是蛮好的,但是那么大的一个西瓜观想来供养,不花一个本钱嘛!然后结个手印,这就是花,这就是果,这就是茶。这样念了半天,如果是真买东西来供,前面香蕉、苹果供的还是我自己吃掉。愿若只是这样,就有问题。愿要以真实的行为去利益人,哪怕小善,今天能够帮忙人家一句话,某件事情,给人家一点利益,这个人流鼻涕,你给他一点点药,使他不流了,这就是小行的一种,很重要。所以愿要行,修行修行,要修就要行。大家发发愿就成道了,这是什么?根本的贪心。一般人以为自己在学佛,其实贪得厉害。一进门磕三个头,烧一支香,还不到一分钱,然后盘一个腿就想证菩提,那个菩提三分钱都不值。像这样占尽天下便宜的事情是不会成道的。所以大家对这个行为的行要特别注意。

  所以不管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或维摩居士在上方国度成佛,都是真修行来的,都是诸佛菩萨多生累劫修行下来的实报所成。我们的业报身也一种实报,只是障碍太多,不是实报无障碍。这个身体,你们诸位是妈妈生的,我也是妈妈生的,这都一样;个个都相等,但为什么有人生得高,有人生得矮,有人长得胖,有人长得瘦,有些人生下来病了一辈子,有些人生得健康,这是每一个人的实报不同。这些问题分不清楚,唯识学就白学了。为什么有些人那么聪明,读起书来过目不忘,有些人拿起书来就睡着了,这是唯识所现的业报。有些人的业报就是智慧暗钝,记忆读不进去。当然像我也是业报,夜里不看点书睡不着,所以我经常看到自己叠了那么多书,这是我的业报,而且是不能解脱的挂碍,我也觉得讨厌,这是同样的一种业报习气,表现不同而已。

  大家要认识一点,不要认为天底下读书最好。我搬了几次家,比如这次,我告诉某同学:“喂,我那些书你全权处理,你看该丢的就丢,该烧的就烧,不要问我。”他听了就一古脑儿拿去处理,该扔的扔,该烧的烧。等到晚上我要看书,问他:“喂,你那一本书拿去丢掉了啊?”“不是说要清理吗?”“耶……你把它丢到哪里去,快去捡回来。”这是我个人的事实,你看习气多大。有这么一点习气,就挂碍,就有障碍,你以为这个是好事啊!又比如你爱一件袈裟,爱这一件衣服,也同样是挂碍。所以你们年轻人关发舍不得剪,剪了有什么关系?这是连头发也在挂碍,却来这里修行。有了挂碍,就好妨碍修证,那么你这个身体,也就是你的实报就不庄严了。

  另外还有一个,讲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国土,其依报是平坦,没有坡坎?为什么地平如掌?因为阿弥陀佛的国度,没有人事是非。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有坡坎、有山之高有海之低?因为我们的心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心傲慢如高山,心不直像海水一样摸不到底。这就是我们的依报,整个都是唯识变现的道理。佛的国度是“实报无障碍土”,而我们现在所处则是业障重重之地,这是因为烦恼执著,不能证得菩提,这些理论大家都知道,就是没办法,所以永明寿禅师才写这本《宗镜录》来帮我们、化导我们。所谓“土”不是土地的土,凡是摸得着、看得到都叫土,那么,“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因疾”,他说为什么像维摩居士那样,以他本是处“实报障碍土”的人,为何还有烦恼所生的事相,还有生老病死。

  岂止维摩居士示现生过病,?迦牟尼佛也示现过,岂止佛,世界上的圣贤活着一生都会示现生病。这是什么道理叫??迦牟尼佛不是等妙二觉即生即身成就的?那他老人家何以有病呢?有一回,他叫阿难去化一点酥油来给他当药,而他每一次病了,就叫他的医生弟子?陀开药给他吃,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以?迦牟尼佛成就在这个世界,他何以还表现一点病相。现实世界,生老病死人生的四大阶段,总是免不了的,那么你说?迦牟尼佛只有这么大的本事吗?不然,他的徒弟本事都比他大,他教出来的,迦叶尊者到现在就没有死呀!宾头卢尊者也一样还活着啊!佛吩咐他们不准死,要留形住世,要活着就活着,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佛能教徒弟了生死,可是自己又吃药!这又是什么理由?你们假使要学禅宗参话头,这些是大话头了。

  那么,现在回转来再问,为什么已经达到实报无障碍土的人,“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因疾?”

               吉乐一事无

  “答:开菩萨自体法界缘集,即有四分。”大菩萨们所证到生命的本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干干净净,空的,什么障碍都没有。但是,要起用的时候,则是缘生的因缘凑合的。譬如这个房子,原来是空的,也没有装璜,也没有家具。因为它空,所以使用的价值无比,不晓得做什么用,也许给我们打坐做佛堂,也许要开舞厅呢!一旦成有了以后,譬如礼拜五我们研究《宗镜录》它给我们做教室,就缘起了,这是起用;又譬如诸位打坐想空,空不了,你就有嘛!也就像禅宗赵州大师的一则公案一般。有一位和尚参禅多年,颇有修持,一进来叉手而立,就叫声“和尚”,古代称和尚是很恭敬的,和尚就代表佛。然后便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拿现在的话,什么都没有时怎么样?就是那个味道。我们现在看这个文字好像很美,其实它是唐朝人讲的土话。赵州一看这个年轻和尚这样,虽然年轻,起码两个腿也是熬了十几年,那个打坐功夫比我们好多了,不会腰酸腿麻的。赵州便说:“放下着!”你给我放下。年轻的和尚说,都一物都不将来了,什么都空了,还放下个什么?这时赵州振威一喊:“放不下,担取去!”这么一下,那年轻和尚开悟了。

  什么道理开悟了?放下了法界自体本空。一起用,就要一切担起来,缘起的各种事物都来了。起用在做事的时候,你还要空,而空的当下你还要能做事,不然就变死人了。做事的时候就是有,有的时候不怕有,晓得这个有之用是缘起性空的,就对了。一边做事一边想求空,那就太没担当了。所以“开菩萨自体法界缘集,即有四分”。菩萨由本体起用现出因缘和合的缘起之有时,就有四分。四分是什么呢?就是生、老、病、死,就是生、住、异、灭。唯识讲我们念头一生出来,一下就要变动的,异了,最后这个念头自然跑掉则是灭。物理世界也是一样。生命的生、老、病、死即是空,一经起心动念变成行为,但其实一点事也没有。如果悟不到这点,在心念行为上计较,那么生、住、异、灭,以好事来讲,生、住占一半,然后便异、灭地跑掉了,凶又占一半,吉转为凶,这又有什么真吉呢?

  佛学讲四分烦恼,在《易经》上的道理等于吉凶悔吝,则吉占得更少,只占三分之一而已。所以为什么维摩居士同佛都示现生病呢?自体法界,一念放下,万缘皆空,归之于涅?自体,了无一事,这是大吉大利。但一起心动念,相对的事境就来了,有健康,有生病,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由“自体法界缘集”,在烦恼中行,与众生共患难、岂欲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利益众生之时自己得受苦,但他愿意牺牲自己,利益别人,这就是菩萨道。

               贪道最贪

  所以然者,取自体一实谛即是贪爱,舍二边生死即是?断。迷一实谛无明未尽,故犹有痴也。三分等取即是等分,此即是根本之三毒。

  “所以然者”,什么道理?为什么会这样?“取自体一实谛即是贪爱”,如果你光认为万缘放下,念念清净。永远在清净上,以为是成道,即落在贪爱,爱清净也是贪念,只是天天想住茅蓬,不能成道。“舍二边生死即是?断。”你说我了了生死,不来了,多麻烦,再找个妈妈,一辈子有还不完的孝顺债,不干了,我就在这里请假了,人空,这是大?心耶!“我再也不来了!”?得很啊!所以“迷一实谛无明未尽,故犹有痴也。”你贪图一念清净,贪图这一念就是无明,所以还是有痴。这个痴,痴在,把清净当成道。“三分等取即是等分”,如果天天贪图在山林中打打坐,修修法,然后以为这个才叫修道,那完了。你就是要“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这是处处占便宜,清风明月是不要钱的,比跑去喝咖啡还省!一不小心修道中处处贪念而不自知,所以学佛的人,千万随时检查自己的心理,看看是否察得出来自己随时都在贪?痴当中、占便宜当中,只要这些有一分丝毫在那里,便不能成道。贪?痴这三分,是“三分等取即是等分”,很多人的人生,总是这三样,所谓等取等分,即平等地去取,样样都有,是学佛的根本三毒。人生活着,照佛家的寿命来计算,人原始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岁,因为人起贪?痴,每一百年减一岁,这样累积下来,寿命便越来越短,到现在这样。道家有一本帐,说人本来可以活一万岁,笑一下,减少两年,哭一下减少四年,它算得很清楚。结果减减扣扣算了人的心性和心理活动后,只剩六十年。但经我再一算,没得六十年,六十年中有一半睡在床上,只三十年。三十年当中,三餐饭加上大小便,又去了一半,只有十五年还不到。这十五年当中,有时候伤风感冒流鼻涕,有时候人的脑子愣在那里打妄想,真正头脑清清醒醒活着,六十年当中,不过只有两三年,这个叫做人生。因此,这笔帐这样一算,人生简直没有道理,太荒谬了。原因何在?都是被贪?痴这三样东西毒坏了。

  故《请观音经》云: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何况业系凡夫分段生死之病。

  有一本《请观音经》,其中两句话是要点:“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我们学佛不要贪着打坐叫做佛法,而打坐的宗旨是教你如何使自己的三毒净化。三毒的根完全清净的时候,这个人脾气真好,真慈悲啊!毫无利害心。如果过年你给人送个礼,他笑得很慈悲,那不算数。碰到事,痛苦给你,无理的加在你身上,这时你能慈悲别人吗?这就是心性的修行。所以“净于三毒根”,把三毒全拿掉,“成佛道无疑”,那一点问题都没有,当然成佛了。

  “何况业系凡夫分段生死之病。”维摩居士已经成了佛,他起用度众生时,故意表现给你看一下,进入四分烦恼境界,何况我们做凡夫的。什么叫凡夫?叫凡夫那已经太客气了,凡夫是古文,现在的白话叫一般人。不过用凡夫这字眼对人来说,比较光滑一点。其实“夫”字不一定指人,而指这一批东西,换句话说,用现在科学名词的语法,叫做我们这一批生物。什么生物?“业系凡夫”,生命由业力构成,你看看,一条绳子拴在那里,牢牢地拴住,人被拴在那里就叫业系的凡夫,那根绳子叫贪?痴。

  业系的凡夫都在分段生死中,譬如我们年轻大的经常到医院看朋友,进去以后担心,明天出院又是那个高兴啊!这一段总算又救回来了,可是下一段怎样?又担起心来了。不要以为下了班回去睡觉,睡了七、八个钟头,迷迷糊糊,小死而已,不知道明天那一双鞋子是不是你穿得到还不知道。众生本来都在分段生死中,生命分成一段落一段落,而你有个根本的生命你不知道,那个是不生不灭的。在不生不灭的下面切一段切一段在搞,所以叫分段生死。在分段生死当中,瞎子摸象,多起纷争烦恼,当然常常有病,受罪的日子也就反反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