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乘种性的分类

五乘种性的分类

佛说:“大慧啊!众生界中,有五乘种性:便是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和各别种性。

“怎样才是声闻乘的种性呢?如有一种人,听到断除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自他的共同法相,便举身毛孔怡然欣悦,就乐于修习这种断除烦恼相,和断惑证真智,不再进修悟彻缘起无生之相,这便名为声闻乘种性。但是他们也有类似菩萨第八不动地的见地,缘起的烦恼已断,只是未能完全断尽烦恼的习气。虽然已了却分段生死,却未能了却变易生死。可是他们却在这时,就作狮子吼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们确已如实修行,证入人无我的境界,但以为已经进入了涅?。

“怎样才是各别的种性呢?如有一种人,自己觉知另有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或生生不已的长寿之相,或有天人大丈夫之相的存在,便求入于其中,认为那便是涅?的境界。或者还有一般异学的外道们,认为一切的生命都是造物者的杰作,他说这便是涅?或至高无上的真理境界。大慧啊!凡作如此想法的人,便无从证入法无我的境界了,他们是不会得到大解脱的。这些也属于声闻乘的外道种性,他们事实上未曾解脱,但却说自己已经得到出离世间的正觉了。你们为了点化这些邪见的外道们,便应该修学无上的正道。

“怎样才是缘觉乘的种性呢?如有一种人,听到因缘性空,入于寂灭之法,便全身汗毛竖立,悲泣流泪,就不再乐于愦闹,不再愿意亲近谙缘,不再执著世间的一切,从此深信自身能证得种种神通,离合聚散,变化无端。他们听了这种说法后,就醉心于此,这便名为缘觉乘的种性。你们如能知其根性,便可随顺演说缘觉乘的法相。

“怎样才是如来乘的种性呢?这有四种差别:①证实法性。②离实法而证性。③自身内证圣智之性。④外于胜妙庄严的国土而证法性。大慧啊!如有一种人,听到这四种法相,及一切身心外物等等,都是由于自心阿赖耶识的不可思议的功能转识所建立时,其心不惊不怖不畏者,便是如来乘的种性。

“怎样才是不定种性呢?如有一种人,听到声闻、缘觉、如来三乘之法时,便随所说之法,顺流而入,随其信解而加以修习。并无一定的主旨,这便名为不定种性。

“大慧啊!我说这种分别,部是为了初发心修行的人,指出其根性相近的观机设教法门,所以才有三乘或五乘种性之说的建立。但都是为了要他进入人和法无我的究竟佛地,才作如此分类。他们如果能够自证如来的境界,烦恼的习气自然净尽,便可证入法无我的境界了。虽然暂时住于声闻三昧的法乐境界,但仍能会得如来地最胜之身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

须陀?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这是说:预流、一来、不还,以及阿罗汉等的声闻四果,虽然是有所得,但总是未了自心,犹被法所缚。按:须陀?亦云须陀洹,译为预流,是初果声闻。二是斯陀含,译为一来或往来。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这是说:佛法所谓的大小三乘;或本无三乘,只有一乘;或说连一乘也没有,这都是因为思痴凡夫们,?少智慧,不能了彻究竟的真义,所以我才说了其中差别之法。如果是内证圣智的圣者,便能远离这些不了义的知见,而还归于自心的寂静。)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这是说:第一义的境界,是远离于有无二边相对的法相偏执,本来住于了无所有之地,又从哪里建立起三乘的差别相呢?)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这是说:所有无量禅定的境界,如空无边定、色无边定,以及灭尽定等等,都各自有它的三昧,就如灭尽感觉知觉等心理状态,这都是心量所作的本分之事,并非心外另有一种境界。)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一切众生,而般涅?。大慧,彼般涅?,是名不般涅?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已,毕竟不般涅?。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