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医生的假信息

 给医生的假信息

    除了潜在的病患,就连执业医生也会收到药物效果的错误信息。科隆的内科医生彼特?萨维奇(Peter Sawicki)曾和同仁合作,针对一个月内寄发到北莱茵地区各共同医学及内科医学诊所的293份药物广告,进行通盘的查验。对于广告传单的内容,他们要检视是否附上来源出处。在下一步骤中,他们把原始资料调来,核对药厂说法和原始资料是否相符。结果萨维奇团队揭发出了系统性的假信息。在总计520项说法中,只有218项附有出处,其中只有41个个案(8%)的说法是查有实据的。这些药物广告的伎俩可归结为3种:歪曲引用文献的内容;直接隐瞒若干重要研究结果(如副作用);强调所引文献中若干并不存在的说法。

    2004年的德国药品处方报告指出,在高达210多亿欧元的药品费用中,本来至少可省下45亿欧元。也就是说,如果将药效具高度争议的药物费用省下来,金额非常庞大。药物商品检验基金会早在几年前就指出,常用处方药中有将近四分之一“不太适用”。

    换句话说,如果处方太昂贵,就应该寻求较便宜但具同等效果和安全性的代用品。亦即,德国药剂师不必绝对遵照医生处方笺来抓药。他可以利用“代偿”(Autidem)法则,找出某种具同等效果、却较廉价的药剂。

    不过这种有意义的法则却经常被刻意忽略。药厂会貌似不为私利地提供执业医生一些电脑软件,有利于病历数据管理、账目记录及处方笺开列等等的电子化??但都是以药厂立场为基准。一旦医生在计算机选单登记某项药物,计算机就会自动选出由该软件赞助者贩卖的产品。而一旦药物品项列入处方笺,药剂师将它开列给病患的机率就大为提高。

    另一骗术是所谓的假研发。操作方式是药品研究人员直接仿制对手的上市药物。尽管化学成分的些许改变不会带来明显的额外效果,但已足以构成申请专利的条件,从而以昂贵的垄断价格和新型制剂的姿态上市。例如据说可以保护血管的施德丁(Statine),就是这项策略的巧妙演练。利用前述每隔一段时间推出新产品的方式,不只施德丁得到了商标专利的保护,还同时保护了其他9种同类产品,使诡诈的研发者从中开发了数十亿的商机。

    德国每年卖出大约29000吨的药品(包括2320吨动物药品)。这些药品鸡尾酒还会在净化后的自来水中现身,随着饮用再度回到人们身上。难怪德国联邦环保署署长安德瑞斯?杜若格(Andreas Troge)指出:“所有的东西都会滞留在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