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入胎经今释16-20

 

佛说入胎经今释16-20

佛说入胎经今释

胎儿的发育佛说入胎经今释16

10:

第十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坚?,今胎坚实。即此七日,于母胎中,有风名曰普门,此风吹胀胎藏,犹如浮囊,以气吹满。

  到了第十个七天,这段时期的生理机能,就叫做坚?,胎兄发育得更为坚实。同时还有一股叫普门的风,使得整个胚胎饱满,好像充满了气的浮囊。

就西医来说,第三个月开始,直到出生期,这个阶段叫做胎期。这期间,体躯增长;器官和组织开始正式发育。从前面的胚胎期,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入胎经》,恰好把这个阶段叫做坚?

不同的是,《入胎经》又再强调,整个胚胎是以气吹满。主要还是由于的作用,令胎坚实。这种观点,和目前西医的观点则有所不同。

11周:

难陀,第十一七日,于母胎中,有风名田疏通。此风触胎,令胎通彻,有九孔现。若母行立坐卧,作事业时,彼风旋转虚通,渐令孔大。若风向上,上孔便开;若向下时,即通下穴。譬如锻师及彼弟子,以?扇时,上下通气。风作事已,即便隐灭。

坚实之后,接着就要疏通,把这胎充实。

蓬勃的生机,运化到全身,胎儿才会健全的发育、成长。在疏通这个功能上,当然的特质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上面这段,对难陀说:

第十一个七天当中,母胎里的气机,继续发挥了疏通的功能。这股生命能的作用,远及全身,使得九窍更为成熟。

当母亲或走、或立、或坐、或卧、或者工作的时候,随着母体生命能的运作,又辅助了胎儿内在气机的运转,九窍逐渐发育成长。

如果气机向上运行(上行气),就疏通身体上部的孔道(脉道);如果气机向下运行(下行气),就疏通下部的(下半身的)孔道(脉道)。胎儿和母体间,气机的互动,就好比锻师(冶金的师父)和他的徒弟(徒弟比喻胎儿,锻师比喻母亲)用的?扇(风箱)上下通气。藉由上行气、下行气的交互作用,胎儿一天天的成长。

气机运行到某个阶段,它又自然会进入止息的状态。这就是风作事已,即便隐灭。

气机止息下来,这个时候并不是死亡,也不是停止生长。相反的,这时候的生机就好比在将养生息,也好比在充电。借用老子的话,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的道理。

拿现代一般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比方,就好像动物的冬眠状态。停止了呼吸,生命能几乎不消耗,所以就不吃、不喝,像睡个大长觉,养足了精神,等冬天过了,再出来活动。

其实,在生命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远超过冬眠的作用。

如果把比方成一棵生命之树,那么就好比这棵生命之树的根。地面上看不见它,但是由它来,由它而生。那么,我们如果追问,这棵生命之树的根又种在那里呢?勉强说,就是在中。

这个,不是物理世界虚空的,这个是心物一元,真空生妙有的。谈到这里,又是一个唯证乃知的实证境界了。

胎儿出生后,随着后天生命的成长、物欲的干扰、身心的动乱,这种的静止状态越来越少,越来越短。因此,老、弱、病、死也就随之而来,成为无法逃避的必然现象。

佛道两家要想扭转这个恶性循环,提出了各种理论和修证方法。而止息,恰恰是佛道两家共通的基础功夫。如果达不到止息,那就谈不到四禅八定,也谈不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至于我们前面提到的,佛家安那般那,以及六妙门的修证,也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12周:

难陀,第十二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曲口。此风吹胎,于左右边作大小肠,犹如藕丝,如是依身交给而住。即此七日,复有风,名曰穿发,于彼胎内,作一百三十节,无有增减;复由风力,作一百禁处。

  在第十二个七天里,这个阶段的生命能,就叫做曲口。大、小肠开始发育着。同时又像穿发般的,生出一百三十节和一百个禁处。

究竟一百三十节一百个禁处是什么?看到这里,我们觉得文字的涵意不是十分明确。所以再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一部分的原文如下:

十二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曲口。由此风力,左右腮间生大小肠,犹如藕丝及紧纺线置在于地,十八周转,依身而住。复有一风名为穿发,由此风故,三百二十支节,及一百一穴生在身中。

这部经典里记载的是,三百二十支节,及百一穴。数字上跟《入胎经》有出入,但是文字相互比对之后,意义比较明确了。

今按(1)胎儿的肠,大部分是由胚胎期的中肠发育演变出来。胚胎在第四周时,发育出一条直管状的中肠。

中肠从第六周开始旋转、发育,到了第十一至第十二周时,完成了旋转,而且发育出了小肠(包括主肠、回肠、十二指肠),以及大肠(结肠、盲肠)。恰好,释迦牟尼怫就在这第十二周时,介绍出大、小肠的形成。

(2)由于大、小肠是弯弯曲曲的,所以释迦牟尼怫就把这个时期订名为曲口

(3)接下来,这一周生理机能又发挥着穿发的特性。穿发又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大概差不多像发丝一样细,而且是细长的、穿越的。那么,这三百二十支节很可能指的是神经。至于《入胎经》上所说的一百三十节,与《处胎会》所说的三百二十支节,虽然数字上有出入,但是却分别用到了支节的字眼。而神经系统恰好如树枝状的,分在体躯、四肢,以及各个脏器官。

为了再求佐证,我们再比照一下西医的胚胎学。又有一个奇妙的吻合,神经细胞在胚芽的第十八天左右,已经开始出现。但是直到第十二周的末期,神经系统才基本形成,开始感应到体外的刺激。譬如对于外在的触动,以及声、光等,作出了微弱的反射动作。

(4)至于《 入胎经》上的一百禁处,或者《处胎会》中的百一穴,或许就是目前中医针灸上的一百多个常用穴了。近年来,针灸学配合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发现到经穴(或者称为气穴、穴道、穴位)恰好是沿着神经线(尤其是神经丛,或者神经节部位)分布。

胎儿的发育 佛说入胎经今释17

13:

难陀,第十三七日,于母腹中,以前风力,知有饥渴。母饮食时,所有滋味从脐而入,藉以资身。

以前风力,由于前面那些生理机能的开展,有了饥渴的感受。母亲吃了东西,这些滋养经过胎盘、脐带,到了胎儿那里。胎儿因此不断的发育、成长。

这里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的:

(1)“以前风力,知有饥渴。这步生理反映,如果用佛学名词的话,就相当于的作用。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前面:第九七日,发展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到了第十二七日,神经系统的架构大致形成。用佛学名词的话,就是有了感应”“的基础。归纳起来,配合佛家解释生命缘起的十二因缘的概念,这就是六入缘触,触缘受。

(2)前面,在第二七日时,我们讲过,胚芽已经跟母体的血循环建立了联系。母体的养分,已经经由血液,渗透进入这个新的生命。这里为什么又说,从脐而入,藉以资身。究竟什么意思呢?

现在让我们再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的相关的叙述:

所有滋味,于身穴中,及以脐轮,资持润益。

看到这里,意义比较明朗了,《入胎经》上所说的,并不限于肚脐或者脐带。它主要是指脐轮而言。胚胎体内的气机,开始孕育出最初步的气穴及脉轮。

(3)脐轮是密宗三脉七轮中的一轮,又叫化轮。所谓,就是生长、变化的意思。在密宗的气脉学说里,认为胎儿离开了母体,生命的功能,主要仍经由这里,不停的生发、变化。

从西医观点来说,胎儿在母体里,是靠着脐带,从母体吸收养分。就佛、道两家的修证学说,一个新的生命,主要是经由这个部位的气化功能,变化、生长着。

(4)从道家、中医的观点来说,密宗脐轮的范围,关联到。这个,跟西医里面的肾脏是两种概念。中医的肾,包括了有形的肾脏这个器官,还包括了肾经这整条经脉,同时关联到性荷尔蒙、脑下垂体等荷尔蒙系统。中医认为肾属水,把看成我们生命的先天之本,主脑,主生殖。肩负着生殖,以及脑部功能的重任。

总之,脐轮这个范围,具备了重要的生长、变化的功能。因此,密宗把这个脉轮又叫做化轮。那么,它进一步会变化出什么呢?

14周:

难陀,第十四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线口。其风令胎生一千筋,身前有二百五十,身后有二百五十,右边二百五十,左边二百五十。

  第十四个七天里,这个阶段的生理机能叫线口,胎儿生出一千条筋。身前大约有两百五十条,身后大约是两百五十条,左边、右边也大约各有两百五十条。

我们前面说了,脐轮的功能,关联到中医里面的肾。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肾属水。水能生木,而木,属肝。中医的这个肝,除了器官方面的肝脏,还包括经脉方面的肝经。它主筋,主调达、疏泄。关系到筋的生长、发育,同时具备了调达、疏通的作用,使人体的气机和谐通畅的运行。

在上一个周期,第十三七日,脐轮初步呈现之后,经过这个化轮的生化,体内的气机开始逐步形成经络、脉轮的系统,开始要形成一个规律性的网路。

这时候,肝经同时也就要发挥它调达、疏泄的功能了。

因此,第十四七日生出一大堆的筋,就象征着肝经为经脉系统所作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气机的混沌的状态,迈向规律化的经脉体系的一个过程。

胎儿的发育佛说入胎经今释18

15周:

难陀,第十五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莲花,能与胎子作二十种脉,吸诸滋味。身前有五,身后有五,右边有五,左边有五。其脉有种种名及种种色。或名伴,或名力,或名势。色有青、黄、赤、白、豆苏、油酪等色,更有多色共相和杂。难陀,其二十脉,别各有四十脉,以为眷属,合有八百,吸气之脉。于身前后左右,各有二百。难陀,此八百脉各有一百道脉,眷属相连,合有八万,前有二万,后有二万,右有二万,左有二万。难陀,此八万脉,复有袈多孔穴,或一孔、二孔,乃至七孔,一各与毛孔相连,犹如藕根有多孔隙。

释迦牟尼佛这段所讲的,在现代人看来,更是天花乱坠,匪夷所思了。究竟在说什么呢?让我们再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吧!

十五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莲花。由此风力生二十脉,饮食滋味流入此脉,润益其身。(下略)

同样的,第十五个七天,生理机能的特征,被订名为莲花。胎儿生出二十条主要的脉道。但是比起《入胎经》里面吸诸滋味这句原文,《处胎会》这部分就说得清楚许多,它说饮食滋味,流入此脉,润益其身。母体的养分经由它们运化、生发,供应全身。

现在我们再回到《入胎经》,继续往下看。

这些脉道平均散布着,二十条主要的脉道,分布在身前五条,身后五条,右边五条,左边五条。其中,有些是从属性的,可以归为的一类;有些是强有力的,可以归为的一类;还有些是蓄势而动的,那就归为的一类。

不同的脉,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的生理功能,会发出不同的光色。因此,这些脉有青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奶油色的,还有些是不同光色混合的。

这二十条主要的脉,各有四十条支脉。这样,总共就有八百条支脉。每条支脉又分出一百条细微的脉,这些微细的脉相互联系着,加起来,总共差不多有八万,平均分布在身体的前、后、左、右。这八万的微细细脉上,又有许多小孔穴。有的上面一个孔,有的上面两个孔,甚至于有多达七个孔的。这数不清的小孔,都跟毛孔相通。就像藕根那样,里面有几条粗大的管道,同时又有很多细小的孔隙。

今按:这一段讲的,真让人觉得扑塑迷离,好像进入了天方夜谭似的。其实这些都是实际的状况,生命是非常奥妙的。这一段内容,涉及到很多重要的观点。

(1 )这个阶段的发育,主要在于是什么呢?所谓,就是通道。血液的通道是血脉,气机的通道就是气脉。多数的西医们,听到什么气脉、经络的,就头痛。在哪里呢?明明看不见嘛!把人体剖开了,即使用显微镜找,也找不到啊!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譬如空中的气流,海里的洋流(暖流、寒流),都没有一个具体、有形质的通道,但是他们—-尤其是洋流,都循着固定的路线,就好像是经由一个通道在走动似的。人体里的气脉也是如此,虽然没有看得见的,有形式的通道,但的确循着固定的通路运行着。

(2)道家、中医把人体主要的气脉归纳为十二正经、十五络脉,以及奇经八脉。沿着经脉,又分布着一些经气汇聚的穴位。这就是武侠小说里所说的穴道,也就是中医针灸里所谓的经穴。

这些经穴,近些年来,经过科学仪器的测试,已经有了初步的数据—-穴位所经过的人体表面,产生出较大的电阻。

(3)至于佛家的密宗,则偏重在实证的基础上,又作了更精简的归纳,把它分类为三脉(左脉、中脉、右脉)、七轮(梵穴轮、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经过静定的修炼,这些脉轮就会逐步呈现出来。

(4)如果打通了三脉七轮,在修密宗的看来,就认为了不起了。当然,这个成就是很难得的。可是在生理修炼上,只能说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过此以往,功夫越细密,对自己身体脉络的结构,才体会的更微细。再经修炼,才会认识到八万脉络是何等境况。

(5)既然的通道,那么,发展过程中,肯定是先有,然后才有

我们回顾一下《入胎经》上,这个小生命的演进。

”—-生命的基础能量,发展到第十三周时,孕育出最初步的脉轮”—-开展出脐轮的作用。

然后,第十四周时,肝经发挥了调达、疏泄的功能,帮着气机从混沌拢侗的状态,发展出规律性的轨道。到了第十五周时,终于开展出了八万脉络

(6)现在还有一个问题,这里讲到脉有青、黄、赤、白、豆苏、油酪等各种颜色。西医看到这里,头更大了。如果说嘛,反正眼睛看不见的;而且气脉上穴位的皮肤表面,的确呈现了比较大的电阻反应。但是这里却说到这么明确的颜,这就实在让人头晕目眩了。这些颜色在哪里啊?到哪里去看啊?

很有趣的,道家、中医对于人体经脉的结构、体系,与密宗归纳的不同;与这本经典介绍的也不相同。

但是,他们把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按照说法不同的生理功能,也配上了各种颜色。譬如心属火,是红色;肝属木,是青色;脾属土,是黄色;肺属金,是白色;肾属水,是黑色。

不要说西医了,但凡具备一些生理常识的,看到这些颜色的配对,都要大摇其头了。肝里面都是血,怎么会是青色?肾脏掏出来,明明是暗红的。再怎么看也不是黑色的啊!

比较包容的人们会认为,中医形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还没有解剖学,所以说的不科学,这是难怪的。其实,中医非常科学,它的许多理论都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如果具备了足够的静定修养,那么对体内经脉的走向,乃至脏腑的属性、光色,就会有所体认了。

我们举个比较浅近的例子,假使你静坐时候,眼前呈现一片青色,那么你要当心,很可能肝出了问题。如果静下来,看到的是黑色,那么很可能肾有毛病了。不过,这些光色也可能不是生理方面的反应。譬如,黑色有时候也预示着外来的灾难;红色有时候也预示着血光之灾。总之,这些都属于身心科学的内涵,非常丰富,也很深奥,我们这里只能点到为止。

如果脏腑由于不同的生理功能,而配属不同的光色,那么气脉当然也同样的,由于不同的生理功能,而呈现各种不同的光色了。

这种光色,是生命能所放射的光。跟身体内部各种组织、器官的颜色,属于不同的范畴。所以,当我们这个生命死了,身体内部的气机停了,那么各种不同生理功能所呈现的光色也没有了。但是各部分生理组织,在没有烂坏之前,它的颜色还是保持不变的。

有现代的物理学概念的就知道,不同的光色,是由不同的光波而来。其实,光除了粒子的特质外,同时也是一种。现代科学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知道,波是能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能量会呈现出一种波的状态。宇宙间充满了各种不同频率的波,我们肉眼看得见的波,又叫可见光。它在宇宙各种不同的波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非常小。

不同频率的光,呈现不同的光波,同时呈现不同的光色,有着不同的功效。譬如紫外线光有杀菌的作用;红外线光则有止痛的作用。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我们身体内部的脉络,由于不同的生理功能,当然也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光色了。有关生命与光的关联,读者可参考朱文光博士著作的《生命的神光》一书。(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7)这个阶段的生理机能,叫做莲花,也很有意思。

莲花的根、茎,和其他植物有所不同。不论它的根或者茎,里面都分布着一条条明显的、中空的管道,管壁上又分布著一些小孔隙。恰好象征人体气脉、网络的分布。

脐轮的形状,就好像一朵绽放的莲花,在腹部,有如一把倒转、张开的伞,如伞状般的散布开来。一般佛经里所谓的千叶莲花,就象征着生命里的这个化轮。一般显教不跟你谈气脉,但是气脉的道理往往就藏在一些比喻,或者名词里。普通人看了,以为是佛经夸大或神化式的形容。殊不知,里面正蕴藏着身心科学的内涵。密宗的三脉七轮,认为脐轮有六十四脉,那只是概要的归纳。事实上,它的微细脉络就如千叶莲花,一个一个数,是数不清的。莲花盛开之后,当然就像其他花朵一样,渐渐凋谢。但是它和其他植物的开花有所不同,它是花果同时。开花的同时,莲子就在莲蓬里成长;花瓣凋谢后,莲子也差不多成熟了。又象征着生命中,生生不已的生机。任何人只要善于掌握这股生机,就能生生不己的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并明。于是道家有所谓的长生不老,而佛家则传下了留形住世的佳话。

  (留形住世:释迦牟尼佛圆寂前,吩咐罗侯罗、君荼钵叹、宾头卢尊者、迦叶尊者这四大弟子留形住世。保持这个肉体的生命,一直活下去,给世人作个活的证明—-生命的力量是不可思议,而永无止境的。)

胎儿的发育 佛说入胎经今释19

 

16周:

难陀,第十六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甘露行,此风能为方便,安置胎子二眼处所。如是两耳、两鼻、口咽、胸臆,令食入得停储之处,能令通过出入气息。譬如陶师及彼弟子,取好泥团,安在轮上,随其器物,形势安布,令无差舛。此由业风,能作如是,于眼等处,随势安布,乃至能今通过出入气息,亦无爽失。

第十六个七天当中,生理机能发挥了甘露行的特质,把胎儿的两眼安置妥当。

同时,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口腔、咽喉,以及通过食物的食道管,通过呼吸的气管,都生长发育起来。

就好像做陶器的师父,帮助他的徒弟,选了质地细腻,可以做陶器的泥团,放在做陶坯的转轮上,做出想要做的东西。

这股生理机能就是这样的,安置了两眼、两耳、口、鼻,以及食道、气管等,使得各就其位,以备各司其职。

上面是这一段的白话解释。现在,有几点要提起大家注意的:

(1 )西医的胚胎学里,在第十六周末时,胎儿的两眼向前迁移,同时耳朵在头的两边,明显的长了出来。

(2)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用泥坯在转轮上的比喻,很有意思,恰好象征了脉轮的作用。

这一段文字所叙述的生理变化,用密宗观点来讲,涉及到头轮、眉间轮、喉轮,与心轮的范围。

(3)从这段文字来看,似乎只讲了上半身。令食入,得停储之处,能令通过出入气息。这句话的语意不是根明确,是不是涉及到消化、排泄系统?有没有涉及到下半身?还是只发展到胃部呢?

现在让我们再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一段怎么说的呢?